上海京东美工外包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特别邀请展正式亮相香港
保时捷作为ART021的长期合作伙伴之一上海京东美工外包,自2017年携手以来,双方专注和深耕青年艺术人才激励和培养,为众多才华横溢的新锐艺术家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如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已成为国内具有专业性和影响力的艺术评选奖项,为当代艺术领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
8月29日,保时捷中国将携手合作伙伴,呈现一场以“合金时代”为主题的特别邀请展。此次展览创下多个“首次”——首次走出中国内地,首次来到亚洲艺术之都香港,首次邀请往届获奖艺术家再创主题新作,并特邀香港新锐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家实践成果的全新汇编及展示,此次展览将呈现双年评选项目在过去八年间的精彩发展历程,并向亚洲乃至全球观众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图景与青年一代艺术家的成长轨迹。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特别邀请展,所呈现的是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群像,Ta们敏锐、犀利、包容、聪慧,以自己的方式与时代对话、提出自己的问题,以自己的行动在世界中奏响来自未来的合奏。
Ta们的作品,包罗着这个时代的特征——对电子和数据的观察与反思,对加速时代的把握与折射,Ta们融合了新的肉身感知与数据体验。
Ta们以地质时间对抗加速的都市时间,在太空之中获得对生命的新视野。消费时代是Ta们思考的材料,也是创作的材料。Ta们对全球化和在地性拥有自觉,对文化身份和创作媒介拥有手感。
Ta们在新学科的融合之中,提炼出一种新的逻辑和新的光芒。这是属于新一代当代艺术家的独有的光芒。
在这个格外碎片化和充满断裂与张力的时代,这些青年艺术家们所展现的创作合金时代的能力与智慧,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信心,面对充满未知的山海。
Ta们是合金一代,也将创造这个合金时代。
—— 沈奇岚 博士
*艺术家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抱阳
CHEN Baoyang
陈抱阳,男,198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一位科技艺术家与策展人,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双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任教,并担任北京高精尖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实验室研究员。他将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致力于探索二者的交融与共存。在创作中,他解构新技术带来的权力变化,并探讨科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
《未被证伪》
增强现实装置 (增强现实、镜面不锈钢、屏幕)
2020-2024
\"在对人工智能的反思和探索中,陈抱阳意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来源于想象力。在科学探索的边界上,人们用想象力填充建构起山脉和河流的意义,中心和边缘的过渡,文明的价值差序在于历史之中的世界感。陈抱阳的增强现实作品《未被证伪》受《山海经》启发,陈抱阳将女娲视为远古宇航员,把补天还原成摧毁星际之门的故事,把中国古代的太阳神羲和驼日,化作星际文明在放牧恒星获得能源等等。陈抱阳借用增强现实的手段,把典籍记录想象世界重新叠加到现实中来,实践着想象力填充的方略。\"
高倩彤
KO Sin Tung
高倩彤于1987年出生,200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现于汉堡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学位。她的作品关注急促变化的城市环境所出现的特殊情景及现象,从各类人造物、建筑工地及与城市结构相关的元素窥探现代人当下的需要和期盼;通过把观察转化成不同形式的创作,突显了发展的本质和两难,及对社会上的集体价值的质疑,并间接地批判被掩盖、粉饰的现实状况。
《白宝贴照片》
收藏级喷绘打印,28.5x21.2cm
2019
这张照片展示了一小块被搓捏中的白宝贴,它正处于旧和新之间的混合状态。颜色上的差别突显了时间及使用痕迹,当它成为静止的影像,其流动性被凝固,变化被停留于此。
《从暗到光》
塑胶彩、收藏级喷墨打印布本、胶膜、发泡棉
150x111x35cm
2019
这个系列的作品拍摄于不同的建筑工地,捕捉了建造过程中出现的巨大水泥洞口。影像的黑白被反转,令洞口如像个发光的抽象造型而非深渊。色块暗示了空间在不久的将来将逐渐有人居住和使用,空白最终会被填满。
郭城
GUO Cheng
郭城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的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他经常使用幽默又冷峻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临时的)小器具 No. 1》上海京东美工外包
装置,定制电路、Andruino、盖革穆勒管、铝、碳纤维管、水泥砖,2分30秒 150x15x200cm
2017-2019
\"从1945年象征人类纪起始的标志三位一体核试验(Trinity test)到1989年全球停止地表核试验的近半个世纪期间,千余起核试验使得大气中本底辐射(background radiation)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后,随着大气中放射元素自然衰变的不断进行,本底辐射强度将按指数曲线下降。\"
《(临时的)小器具 No. 2》
装置,定制电路、Andruino、盖革穆勒管、铝、碳纤维管、水泥砖,2分30秒 50x80x250cm
2017-2019
装置“(临时的)小器具”由多种材料、电路板和其他元件拼装而成,其长杆末端的盖革米勒管(Geiger Muller tube)在探测着环境中的辐射值,它由于受到辐射粒子的不断撞击而晃动,这个运动会持续直至环境中的本底辐射强度衰减至人类纪开始之前的水平。
李汉威
LI Hanwei
李汉威,1994年生于徐州,2018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上海。李汉威视技术为一种新的创作媒介,追求展现和评估其如何介入甚至主导我们的感知、交流和身份构建,从而引发对于技术实用主义社会中个体自主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刻反思。
《液态健康-跟我来》
视频,CG动画视频,有声,2分30秒
2017-2019
\"液态健康是我在网络创立的文化传播公司,旨在提倡一种中文短视频语境化的生活方式。《液态健康-跟我来》是一部广告合集,汇集了该系列在不同时间段的宣传片。视频在影像结构上借鉴了不同宣传片的风格,并替换了其中的象征意义,营造出一种具有简体中文互联网现象学特征的文化氛围。\"
李明
LI Ming
李明(b. 1986,沅江)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2008年,他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
他早期的实践以DV镜头记录下艺术家自身在中国高速城市化风景中进行的表演而为人所知。李明以自身作品媒介中的时间性,检视数字图像和物质流通的逻辑。在一些作品中,他尝试将这些流通逻辑转化为图像递进的规则。
《屏幕幽魂》
单频道高清录像(1920*1080),黑白,有声
7分46秒
2016
在电影刚发明不久,影像播放时,正式的电影内容未显现出来之前,观众看到的白色裸幕将会有短暂的时间内,没有任何内容,并发出光芒,那时候人们视其为幽灵状态。我制作了一个巨型风筝,风筝的形状参照最常见的iPhone手机屏幕;纯黑色, 意味着现代屏幕的待机模式,在任何内容未显现时,未发出光芒时,是纯黑色的。这也是我将影片处理为黑白的原因,黑和白代表着屏幕的两个时间状态。我幽默地认为,中国古人在面对屏幕这种物质时,该如何玩味?风筝是一个很 好的比喻方式,在放风筝时,我们同样需要这样一些动作:凝视它、以手和它发生关系实时互动,它可以像一张图片——“放大、缩小”、可以拖动,拉拽, 关键是,它也总是出现在美丽的风景里,被手机拍照,所以,在这个录像里, 风筝和屏幕是互为隐喻的,它隐喻的是我们这个时代,走到哪处风景,都将伸出一只手,将手机掏出,把黑屏变亮,复制眼前的风景,而屏幕,也成为一个 黑色色块,植入在此风景中。也正是基于这样,影像如幽魂般前所未有地流通在各处。
《屏幕幽魂》
装置,风筝骨架(竹子)、金属支架、油画布、数码微喷
140x2.5x300cm
2016
“⼿机贴膜,我把⼿机贴膜看作⼀张‘底⽚’。它记录我们的身体和屏幕的关系。我们⼿上的汗液、油脂;⼝袋⾥或者是包⾥的其他物件和它的刮擦;使⽤⼿机时⼿指头在这个平⾯上的压强和移动痕迹,被这张塑料膜存储了下来。我去若⼲个贴膜店收集了⼀些废弃掉的⼿机贴膜。然后⽤指纹鉴视的粉末涂抹在使⽤过的iPhone屏幕保护贴上,外包美工制作出⼀系列让指纹现形的⿊屏。” 艺术家将这些⿊屏放⼤制作成3⽶⾼的⻛筝,并将这些看似轻薄的⼀层影像放⾄天空。对李明⽽⾔,这些⿊⾊的屏幕⼀⽅⾯透露了⾏动装置作为捕捉个⼈信息的⼯具,同时,作为幽魂的屏幕也是影像流通的⼀个隐喻。
刘娃
美工兼职网站LIU Wa
刘娃(1994年)是一位多媒介艺术家,通过影像、绘画、交互装置与虚拟现实等,探究人类、自然与科技之间相互渗透的边界和权力关系,创造引人入胜的多感官体验。刘娃研究式的影像透过多物种的视角,剖析人类的野心、科技与地缘政治正在如何改造整个地球的现状与未来。她的绘画充满离奇的想象和悬念,敏锐地捕捉人与其他物种在当下气候危机中的较量和共生,身临其境地探索不止于人的多维世界。
《荒野假日》上海京东美工外包
绘画,布上丙烯,200x150cm
2024
《荒野假日》首展于刘娃今年在龙美术馆的个展,绘画灵感来自她在创作其影像作品《伽马花园》时所探访的无人岛上的野马。这些马匹曾是战马的后裔,但如今它们踏着懒惰的蹄子,自在地漫游在早已被时间和自然接管的宅邸废墟中。她的绘画根植于多物种民族志,又饱含离奇的想象和浓烈的情绪,将细腻的画面与快速的笔触大胆结合,敏锐地提炼出充满悬念和张力的瞬间。
刘昕
LIU Xin
刘昕(1991年生于中国新疆)是一位艺术家和工程师,她创造体验和实验来测量后形而上世界中个体、社会和技术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她近期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空间的垂直性、外星探索和宇宙新陈代谢:我们星球的新陈代谢以及过去几十年来它如何受到技术基础设施的影响。
《脱离》
数字双屏视频,10分46秒
2019
《Living Distance脱离》是一项严肃的太空使命,也是一次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的主角是刘昕设计的一个名叫EBIFA(Everything Beautiful is Far Away “一切美丽,皆遥不可及”)的自主机械生命体,承载着艺术家的一颗智齿。EBIFA乘坐着蓝色起源火箭到达进入太空,在失重的空间里完成一段表演之后重新进入大气层,降回到地表。
在EBIFA的外太空表演后,艺术家将牙齿的旅程和她在地表上的表演融合,以双通道视频装置呈现。视频里,火箭发射的纪录片素材与艺术家在水下以及在德克萨斯沙漠中表演的影像混合,在太空任务和梦境仪式之间开辟另一层空间。
刘辛夷
LIU Xinyi
刘辛夷关注那些意外参与了跨文化交流的人造物与之媒介潜能。他的一部分创作检视因全球化而广为传播的意识形态习语和符号,在日常情境中重置数字公域中的公共知觉;他的另一部分实践探询现代市政治理下的社会空间,转译那些沉醉于编导社会行为的文化情境和技术实践。他将自发的项目工作看做一种查验方法,以感知潜藏于语词,政治形象和城市公共事业内部的中国心智,并在日趋工具化的信息社会中,想象那些失效的,缺损的以及不可追溯之物可能的⻆色。
《贝塔礁》
装置,光敏树脂打印、漆、起烟器、电源
26~29×35~41×36~42 cm / 件,共七件
2021
在不平等和经济衰退议题持续升温的年头,许多集中暴露的问题都指向总体有限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与之同期,我留意到开发了AlphaGo的人工智能企业DeepMind在2019年初,基于电子竞技历史上经久不衰的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StarCraft》开发了AlphaStar,用于测验他们迄今复杂程度最高的实时决策算法。考虑到当代艺术展览系统内部长久鼓励一种“西进”意识,我移植了这款游戏中代表性的经济资源:水晶矿石和瓦斯气井的视觉样态,以不等比例的实物装置的形态在现实的当代艺术的展示语境中呈现来自数字世界的隐秘边角,以回应艺术行业和社会现实中对公众不可见的稀缺资源的分配机制与博弈。
童文敏
TONG Wenmin
童文敏,1989年生于中国重庆。她的创作常常聚焦于外部环境与个体感知的交叉地带,通过看似背反逻辑的行为,激发微妙且具启发性的行动及其视觉诗意,在语义丰富的情境中提示身体与行动的寓言性品格。
《植物标本文献》
摄影,植物标本、无酸纸、艺术微喷
200x90cm x2,14.8x21cm
2022
用一年时间在重庆和云南等地收集植物,压制成标本。把植物标本放在身体上,太阳在皮肤上晒出植物的形状。每次每个植物放回原来的位置,每次晒5个小时左右,晒19天,持续约两个多月。
王一
WANG Yi
王一以绘画作为出发点,以具有象征性的形状、颜色和结构作为载体,试图拓宽抽象艺术在形式研究之外的可能性。他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将古典技法、工业材料、现成品等结合,回应自然与城市、社会历史、人的存在等经典主题。王一认为抽象艺术的使命在于承载观念,而一切现象与思维最终将借由形式显现。他将基于现实脉络的批判与对峙隐匿在抽象化的外壳中,使之与中国的特有境遇和文化现象对话并生长出新的含义。
《初级结构:何人,此物,别处》
装置,树脂,尺寸可变
2016-2024
《初级结构:何人,此物,别处》(Primary Structures:It had been one thing before, and now it was another. It was neither better nor worse. It was different, and that was all.)最初来源于绘画表面树脂层的剩余物,艺术家将其收入一些无用的容器中便于丢弃。日积月累这些废弃的体块却在艺术家的眼中产生了新的生命,经由机器切割和手工抛光最终凝结成了留存时间与光的“琥珀”,将自然性与工业性将以灵动而冷峻姿态结合。
作品名称亦是对极少主义早期阶段(1966年)在纽约犹太人博物馆所办同名展览的回溯与致敬。艺术家吸纳了立体派、至上主义、风格派、包豪斯、国际主义建筑等现代艺术浪潮并将它们重新建构,当代城市和社会的形态变迁则始终是王一抽象艺术的切入点。作品的组合逻辑如同雷姆·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所描述的网格化大都会,“城市被重新拼装为一个不可辨认、却始终精确的新整体”。王一希望在基本几何形状之中暗示社会层级、城市发展和历史文脉等多种议题,使抽象语言再次以开放多元的姿态与我们身处环境中的各种现象并融。
吴俊勇
WU Junyong
吴俊勇1978年⽣于福建莆⽥,现⽣活、⼯作于浙江杭州。吴俊勇的创作形式多样,涉及动画剧场、绘画、即兴纹身以及⽹络等多种媒介。他的作品中烙印着他特有的“⽂字图像学”,对⼝语、寓⾔、传奇、神话、典故的解构和新编,以创造性的⽅式回应了当下社会和政治⽣活中的景观和困境,巧妙绘制出众多荒诞⼜诙谐的隐喻。
《一些风景们》
水墨动画,有声,11分20秒
2023
艺术家从自己创作积累的“边角料”为素材,对五条人的歌曲《一些风景》(2010)进行视觉创作,让听觉的“一些风景”成为视觉的风景,一幕幕怪力乱神的风景铺天盖地冲决罗网,混杂了民间故事,寓言,生肖……
姚清妹
YAO Qingmei
姚清妹(1982年出生于温州乐清)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巴黎。她的实践主要围绕行为表演、影像和相关装置展开,融入了剧场布景、服装、文本、讲演、游戏、声音诗以及现代舞编舞。她通过对特定空间实施干预,扰乱既定规则,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征符号,以及这些符号如何影响身体的权力获取或丧失,打破表演与其场地之间的边界。她的创作时常运用错位、隐喻和讽刺的形式对政治和社会机制提出质疑,呈现出一种对峙中的张力状态,即扎根于严肃的批判又流露出一丝怪诞的滑稽和轻盈。她试图通过挖掘身体的松弛和个体的独特自发性,激发不同语言模式、肢体运动和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触及既定框架的缝隙并寻找抵抗的形式。
《距舞》
视频,单频高清彩色有声录像,15分48秒
2020-2021
在《距舞》中,姚清妹拍摄了她在巴黎郊区Jean Wiener初中与10名特殊班级青少年共同完成的行为表演。当时正值疫情,学校集体体育运动被禁止。姚清妹的艺术工坊在遵循社交距离的前提下展开,围绕“何为测量,何为距离,谁测量谁?”这一主题,探讨了集体安全与个体自由、身体与规训机制之间的矛盾。“距舞”(Dysdance)是艺术家根据英文单词“距离”(distance)创造的谐音词,意为“舞蹈学习障碍”。学生们戴上直径一米的戏仿中世纪贵族“拉夫领”的纸制大领,在这一既是测量工具又是障碍装置的限制下,适应并创造出新的肢体语言,用身体测量学校建筑。最终,在嬉闹声中,青少年们相互碰撞,集体性的身体控制转变成了个体在狂欢中的释放。
张鼎
ZHANG Ding
张鼎,1980年生,生活工作于上海。他常使用雕塑、装置及影像等媒介进行创作,也常举办大规模的、积极邀请其他艺术家及观众参与的视觉-音乐现场项目。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具有强烈的表演性、音乐性和戏剧性,探索与人类观念、集体意识、意志冲突、权力以及心理和身体操纵有关的概念。张鼎的展览和项目反映了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发生的异化现象,并将具有对抗性和混乱性的场景搬上舞台。
《骨格 #2》
绘画,布面丙烯、丝网印刷、UV印刷、铝塑板
200 (H) x 280(W) x 5(L)cm
2021-2023
在一个延伸至无限宇宙的数字网格空间中,“骨骼”系列展示了以动物骨骼、人类头骨或监控摄像头和互联网设备的合成物为主的各种元素。作为所有数字生成图像的基础,网格空间成为了在自我生产但又自我毁灭的环境中沦为数据群的个体的主要载体,生命通过摄像机和屏幕被处理并与数字世界紧密相连。\"骨格 \"系列延续了 2020 年创作的 \"现实化为磷光 \"作品,当时世界陷入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危机和接二连三的紧急状态组成的混乱网络。
展览举办地址: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大楼富艺斯亚洲总部2层,香港九龙西九文化区柯士甸道西8号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场青年艺术盛会——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是由保时捷中国、上海市文社艺术基金会(Cc 基金会) 以及ART021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共同发起的具有持续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双年艺术评选。该评选通过研究当下艺术普遍关心的议题,挖掘并扶持国内具有创新和实验精神的青年艺术家。评选机制包含提名、群展暨评选投票、得奖人公布和成果展示四个阶段。参评对象限定 在 40 岁以下,于中国大陆地区出生并已从事艺术实践 3 年以上。首届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于 2017年启动。自评选举办以来,已有 70 余位新锐艺术家被提名,其中有 13 位艺术家凭借其出色的专业实力斩获大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